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12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发表评论称,“罗笑事件”暗示公益募捐需要变革。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罗笑,你给我站住”的文案屏蔽了。 这是深圳前媒体人罗尔为白血病女儿写的信。 有人转发的时候说“只转发一次就给罗一美元捐款”。 副本很快获得了数十万的浏览量,罗尔仅微信奖励的捐赠就超过了100万元,远远超过了治疗的价格。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但是,很快就明确了微信筹款是p2p企业策划的营销活动。 罗尔的个人新闻也被网民挖掘出来了。 例如,他家有三套房和两辆车,还开着广告业者集团。 也有人透露了他的结婚史。 朋友洗完画面又回头的故事再现。 有点同情罗的捐助者和承运人很生气,我觉得他们的好意被利用了。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个人援助参与诈骗的捐款已不是个案。 两年前,广西发生的杨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虚假捐赠的纠纷。 事实上,与这种求助的实际例子相比,网上经常进行的欺诈性捐赠更糟糕。 今年年初,网上很多顾客都知道大v@ tanya和另一位顾客@ck有“唱双簧”的嫌疑——。 一人涉嫌谎报病情,为他筹款,从数百名客户那里骗取15万元捐款。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同样的情况去年有一些信息。 6月和7月,来自南京的4岁重病少女莱克收到了648万元以上的捐款,但父母被问及滥用捐款的问题。 数十名读者涉嫌“欺诈性捐款”举报了该事件,要求莱克的父母偿还。 8月,广西防城港一名女性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虚假报告家庭死亡,不仅从数千网民那里骗取同情,还骗取了近10万元的捐款。 10月,来自安徽省利辛县的女李娟主张救女孩,但被狗咬得很厉害。 有社会爱心的人捐赠了80多万人。 但随后,媒体调查显示,李娟没有帮助别人,而是在男朋友的狗窝被狗咬了。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同样的捐赠纠纷频繁发生,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再次伤害了人们的爱,很多人不再相信网络求助的新闻。 有人说杨事件后,也有人说罗事件后,都不会再参加网上捐款了。

但是,这个想法正走向另一个极端。 毕竟欺骗捐款是小概率的事。 我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网络公益被迫良莠不齐,但我们不能因为噎废食而否定所有的网络公益需求。 虽然个别的事情是相反的,但是爱没有必要相反。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在实践中,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完善的背景下,个人救助和募捐是对多种困难人群比较有效的个人救助方法,也是公民互助的精神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基于这些不准确的例子,真正合适和专业的方法是在募捐前和募捐过程中对募捐的全过程进行干预和诱惑,防止资金流入难以核实和监督的个人账户。 如果一开始就有专业公益组织参加,筹资行为就会进入规范化管理体系。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罗事还从一个侧面证实公益捐赠应通过专业公益组织进行运营,实现捐赠的规范化录用,造福越来越多的受赠者。 很多人不相信公益组织可能是因为担心郭美美一事再次发生。 但仔细了解后会发现,近年来许多可靠的公益组织发展迅速,他们的专业性和透明度完全可靠。

“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这些备受公众关注的欺诈性捐赠也是对公益事业的激励。 要在所有领域寻求个人帮助,提倡和推进专业组织集资公益事业规范化的快速发展

标题:“新华社评“罗一笑事情”:公益募捐需转型”

地址:http://www.hongyupm.com/gnyw/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