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44字,读完约8分钟

媒体习惯于给担任国家元首职位的女性冠以刚性特质、铁娘子、铁蝶,因为“从合理的角度看,女性不太适合担任国家领导人”。 20多年前,《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用于解释职业女性快速发展中无形壁垒的“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一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反而成为了这个研究行业的基本概念。 换言之,“玻璃天花板”从来没有被打破过。 这个“性别壁垒”依然横亘在女性解放的旅途上,人们总是“睁大眼睛瞪着女上司”。 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妇女似乎被赋予了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她们不能自由选择。 她过了三次家没有进去,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但被警告“主内”是女性的天职。 她想在家当全职太太,但老师的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 她想变成素颜,但媒体上充满了包装美女,告诉她:“女人应该变成这样。”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她们受到双重道德标准的束缚和评价,而且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将这些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实际充满约束的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2005年的《首脑会议成果文件》中谈到“女性的进步是全人类的进步”,想起了恩格斯的名言。 “在任何社会,女性解放的程度都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又一个“三八”节来了。 这个百年纪念国际妇女节的主题是“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全面进步”。 平等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选择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妇女被解放后剥下“被”字

文立、作家、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着作有小说集《昨晚西风》、《白刺》、随笔《女性与历史》等

今天的女性看到在社会全行业展现风采,几乎无法想象。 仅仅一百年前,中国的她们还裹着三寸的金莲花,一生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只局限在家庭的四壁之中。

妇女解放到今天为止,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通向社会的所有十字路口,男性和女性都一样开放。 人们走哪条路,能走多远,都取决于自己的脚力。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希拉里被奥巴马打败,不再包括任何关于性别的事情。 在另一个赛场上,麦当娜经久不衰的娱乐效果从未输过任何人。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但客观地说,从整体上衡量,女性对社会表现和社会资源的总占有量仍远远低于另一种性别。 不用特意调查,只要看看世界每年政坛风云人物排行榜和富豪排行榜就一目了然。

这可以理解为女性出发还比较晚,需要时间才能赶上。 但另一个问题是,女性多个以前传下来的生态正在复苏。 所谓结婚,就是女人的第二次生育,全职太太,什么“傍权”,什么“潜规则和安女”……无论如何,女人被物化的倾向,仿佛被女人自己捡到,被认为是性的另一种特殊的生存武器。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男性社会曾经物化女性,拒绝物化也是女性解放的重点奋斗目标之一。 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物化”,得到一些专著,从常识上看,一切都很简单。 “人”和“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对“物”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为了满足诉求而进行物品的交换和购买。 物”的功能是满足上述多样的诉求,获得更换或购买的资质。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女性被物化是指,女性被置于满足诉求的位置,是男性根据诉求自由购买的一方。 这个被指控的位置不仅是男权理论,也失去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参与社会的渠道,也就是购买力。 新中国通过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在经济上完成中国妇女的解放,可以迅速撑起半边天。 购买力处于平等状态时,谁也没有能力物化别人,女性走出了物化的宿命。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另一个轮回是,市场经济创造了奇迹般的“一夜财富”,女性敏感,物化很快变身为新时尚。 “美女资源”“美女经济”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被开发,并不少见。 男人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女人自己也没有表示反抗。 女人为什么要反抗? 出于个人的立场,人们早就把青春、美色、才艺视为上帝赋予的美好资源。 多名女性以各种方式展示性别诱惑,也公开呼吁为自己追求理想的社会价格的需求。 不能参加电视试镜会在网上晒,不够美丽会惊人地晒,表演奇怪的事情会变得博学。 怎么人们不奇怪,引人注目,又回来了,女权理论家也失语了:男人在争夺“自我物化”。 为什么要责怪女性呢?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也许真的不值得比较女性说什么。 新的“物化”不再是旧的“物化”,而是螺旋式上升,原点不再是倒退,而是占据了新的高度。 今天的关键词是,女性剥离了那个讨厌的“被”字。 从那以后,无论女性如何选择人生道路,都是自己的意志和自主的行为。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从这个意义上说,男人不过是领先了几千年。 “学文武艺,品与帝王之家”,不就是男人的自我化吗? 男女一样,问题不再属于女性。 要讨论,主题也应该列入“解放全人类的方法”。

抵制女性精神价值观的颓废

春树,作家,1983年出生。 在着作中有小说《北京人偶》、《仰望北斗星》等主编《80后诗选》。 2004年2月成为美国杂志时代的封面。

我最近看了一部叫《成长教育》的电影。 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一个梦想着去牛津大学的女孩认识了一位中年男子。 她在他领唱的酒吧听爵士乐,抽烟,去巴黎旅行,开始贬低学历,“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考上牛津也不过是得到好男人的捷径”,女孩最终放弃了学业。 此时,观众为她担心。 世故的她们知道,所以没有免费的午餐。 很快她的梦想就消失了。 这个男人是已婚男人。 女孩醒悟了,回到学校,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家都很高兴。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过去,女性的出路只有结婚,还是在学校当老师? 有个老师教电影里的女孩拉丁语。 她梳着整齐的头发,戴着黑框眼镜。 女孩以为她老师的生命结束了,后来才发现,老师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伍尔夫的名着:《照亮自己的房间》)。 在《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分析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和现状,回答了女性应该如何生活,女性应该如何认识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她认为,男性世界的宗教、法律和经济条件经常成为女性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为了消除这种伽洛克的烦恼,女性必须有勇气赢得独立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我也喜欢高雅的艺术。 电影的主题是确实的。 人生的道路不是捷径。 男人靠不住,至少在你自我了结之前。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相对于国外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相距千里。 手机》中小三的形象,为“蜗居”之家沦落为小三的“房奴”,以及身份不明但不开心的妻子们。 而且,在很多网站本身,讨论最多的也是米奇、外遇等家庭问题。 “娜拉出走”诞生多年,半个世纪以来都在谈论“女人也撑起半边天”,但许多中国女性的精神价值观竟然倒退到原始的“奴隶”状态,她们为了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而奉献自己的灵魂,“像蜘蛛网一样轻放在别人的生活上。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前面有“没有女性才能就是德国”的封建残余心理作祟,后面有“好好干比较好”的小市民精神。 在左山区绑架女性孩子,右边有中国男性去3.5万元越南“买”新娘的消息。 家里有“婆媳矛盾”,外面有“同工不同酬”、“透明天花板”,中国女性活在夹缝中,没有安全感和强烈的竞争条件,最终导致最恶毒的拜金主义。 这绝对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缩影。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许多女性时尚杂志也掀起波澜,不仅是美容和时尚,更是完全无视女性内心的追求,如《十五人俘虏男人的心》、《男人在想什么》、《在性面前如何看待女人的主动性》等。 每天读的都是这样的文案,不是脑残也是脑残。 在我听过的众多“新”名词中,最恶心的就是“剩女”,简直是小人得志的男人和一群房地产商共同制造的陷阱。 女性解放了这么多年,现在却迅速发展成了这么多女性的仇恨。 我很久以前就料到,80年代的爱情和性,一定会迅速发展成社会问题,但我没想到它比我预想的还要残酷无情。 毕业后,结婚前,不能那么修炼自己来完善自己吗? ■■

“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纪念"三八"十周年

标题:“女性解放剥离一个“被”字”

地址:http://www.hongyupm.com/gnyw/15877.html